<table id="zrorr"><noscript id="zrorr"><ol id="zrorr"></ol></noscript></table>

  • <p id="zrorr"><strong id="zrorr"><xmp id="zrorr"></xmp></strong></p>
    <td id="zrorr"></td>
    <td id="zrorr"></td>
    1. 官方微信

      人物訪談

      您現在的位置:現代科學儀器網» 訪談 »正文

      “兩彈一星元勛”、科技界的旗幟——朱光亞院士

        來源:現代科學儀器網2022-03-22點擊:33


      【核心介紹】身兼中共中國科協主席和中國工程院院長的榮耀,朱光亞以其崇高的威望,杰出的才華,高尚的人品,成為中國科技界一面令人仰望的旗幟。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戰略科學家、新中國科技事業主要領導人之一、“兩彈”事業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核科學事業主要開拓者之一。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04年11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我國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命名為“朱光亞星”?!案袆又袊?011年度獲獎者榜首。

      1991年《國外科學儀器》雜志正式更名為《現代科學儀器》,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院士為本刊題詞


      赴美學習成績優異 毅然回國投身教育

      朱光亞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由于父親在法國企業工作,他和兄弟姐妹從小接受西式教育。1938年,受抗日戰爭形勢所迫,剛剛初中畢業的朱光亞轉移到重慶,就讀于重慶南開中學。1941年,他考入了西遷至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物理系,通過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趙廣增等教授了解了國際物理學科的新發展。1942年夏天,朱光亞轉學到西南聯大,在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吳大猷等眾多名師的悉心教導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被派往美國考察,學習原子彈的相關技術。年輕學者朱光亞、李政道被吳大猷選為助手,與他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亞進入密歇根大學,一邊擔任吳大猷的助手做物理課題,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學習實驗核物理。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上連續發表英語論文,核物理新興科學前沿從此開始出現中國人的名字。1949年秋天,朱光亞獲得博士學位,這一年他僅僅25歲。

      1950年2月,朱光亞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一大批優秀青年學者也受到感召,陸續回國。朱光亞回到祖國僅僅四天,就站在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講臺上,他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主講的是光學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間,他還出版了系統論述核武器的學術著作《原子能和原子彈》。

      1952年,朱光亞被選為板門店談判的翻譯。美方雖然在戰場上已經失利,但因為有核武器的底牌,態度仍十分強硬,談判異常艱難。他深深感到,新中國要想真正獨立,不受人欺侮,必須擁有強大核武器。

      1952年,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經過院系調整,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俞瑞璜、朱光亞、吳式樞等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放棄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投入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的創建工作中。

      19555月朱光亞調離東北人民大學的3年時間里,該校物理系從無到有,師資隊伍發展到50多人,建成12個實驗室,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朱光亞在東北人民大學教過的學生有519人。他的學生中,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有3人,包括原北京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佳洱,著名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家王世績,材料科學家宋家樹;教育部副部長1人;著名大學校級領導6人;國家科學獎項獲得者、著名專家、博士生導師數百人。

      一生一事 功勛卓著

      “感動中國”2011年度獲獎者榜首--“-兩彈功勛科學家朱光亞的頒獎詞: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span>

      “一生就做一件事”這句話的原創者不是別人,正是朱光亞自己。他的原話是:“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1955年,新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朱光亞被召喚回到北京,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這批人后來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核事業的骨干力量。1956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6月,中蘇關系惡化,中國唯有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當時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負責原子彈產品的科學技術領導人,錢三強推薦朱光亞,35歲的朱光亞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重擔。此后,他又被任命為中國核武器研制的科學技術領導人,擔任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從此,他置身于發展核武器這一關乎祖國命運的偉大工程的最前沿,與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鄧稼先、陳能寬等科學家一起,共同組織原子彈的研制攻關。

      1962年8月,二機部上報中央報告《1963年、1964年原子武器工業建設、生產計劃大綱》(簡稱《兩年規劃》)。鑒于原子彈技術復雜性和高度綜合性,單靠二機部是很難完成的。據此,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專門委員會(中央專委)加強對原子彈研制及國防尖端事業的領導。毛主席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為了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年規劃的實現,進一步分析研究其可行性。朱光亞編寫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與《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前一文件是階段性總結分析報告,對我國在當時科學和工業基礎薄弱的條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的研制起了很重要作用。后一綱領性文件是對下一步工作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將核爆炸試驗份兩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進行的方案。后來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他不但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提前了,很重要的是能安排較多的試驗項目,用來監測原子彈動作正常與否,檢驗設計的正確性。這個大綱在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及試驗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亞參與組織指揮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成功。

      1970年6月至19827月,朱光亞在繼續負責組織核武器研究的同時,組織和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籌建……

      朱光亞主管科研全局,是原子彈研制工作的最高技術負責人,責任重大。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生是核武器研究所)黨委宣傳部在《深切緬懷朱光亞先生》的文章中寫到:核武器研制是涉及眾多學科的大科學工程,包括理論、設計、生產、冷熱試驗、測試等各個方面,需要科技人員通力協作,需要全國方方面面大力配合。無論是在長城腳下的工地,還是在一望無垠的戈壁、草原,無論是在簡易工棚的生產車間,還是在緊張的試驗場,朱光亞以其深厚的科學功底、卓越的科研組織領導才能,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使整個組織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各項工作協同有效地運轉起來。他仿佛是在用手中的筆,指揮著千軍萬馬的科技大軍奮勇向前,指揮著這個合唱團的各個聲部合唱出最悅耳的旋律。

      對朱光亞的這些評價應該是真實的,貼切的。

      科技界的旗幟

      1985年39日,中央軍委任命朱光亞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國防工委黨委常委之一。由此,朱光亞作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核心之一,成為國防科技工業戰線的科技主帥。

      朱光亞主持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工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展國防科技工戰略研究。這項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指導性。

      黨中央、國務院于19863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范,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朱光亞是863計劃的總負責人,參與了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朱光亞當選為中國科協新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時值黨的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有人認為科協工作今后應以經濟效益為取向。朱老反復強調要牢記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和黨領導的人民體,不同于社會上的一般科技實體或公司。強調基礎科學研究不能用市場經濟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其工作成效。為科協這艘航船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找準了航向。

      朱光亞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成長尤為重視。1992,在他倡導下中國科協創立了青年學術年會,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展示才華脫穎而出搭建一個專門舞臺。

      1994年,在他的推動下,中央組織部、國家人事部和中國科協共同設立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5年朱光亞又倡導設立了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

      1993年,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名向中央報告、建議成立中國工科院。報告認為,建立一個以工程技術專家為主體的獨立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的學術機構,對進一步提高工程技術界的社會地位,廣泛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并發揮其整體作用,加速我國的基礎工程建設,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竟爭能力,將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199467日,經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無記名投票,朱光亞全票當選,眾望所歸。

      朱光亞當選時,年已七旬,但老驥伏櫪,依然竭盡全力為國家服務。他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如何發揮集體智慧,把基礎打好,在國內外樹立起工程院的良好形象。工程院成立之初,朱光亞將學風道德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他認為學風道德建設,不能僅憑個人的自覺性和政治思想教育,更要有組織保證。在他們推動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制定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范》,《中國工程院院科學道德行為準則》。對于違反上述規定,提出了處理辦法:全院通報批評,向社會公報,撤消院士稱號。這是朱光亞對中國工程院的重要貢獻,同時也反映出他在道德建設上的遠見卓識。

      朱光亞本人廉潔奉公。節約開支,辦公條件簡陋,將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獎”100萬港元獎金全部捐給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不要宣傳。外出拒收禮金、禮品,實在推脫不了,事后也悉數交公。

      身兼中共中國科協主席和中國工程院院長的榮耀,朱光亞以其崇高的威望,杰出的才華,高尚的人品,成為中國科技界一面令人仰望的旗幟。

      朱老身上代表了或者說體現了我們國家老一輩科學家的高風亮節。我們都要學習以朱老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奉獻精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敢于創新、不懈攀登的求索精神;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源:現代科學儀器網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權威資訊


      點擊排行

      胡柏順胡柏順

      1簡介姓 名:胡柏順性 別:男出生年月:1939-畢業...[詳細]



      相關會議


      开心色播五月天
      <table id="zrorr"><noscript id="zrorr"><ol id="zrorr"></ol></noscript></table>

    2. <p id="zrorr"><strong id="zrorr"><xmp id="zrorr"></xmp></strong></p>
      <td id="zrorr"></td>
      <td id="zrorr"></td>